Design Star

設計之星設計師訪談:吳箏

每個人觀看世界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因此每個設計,我都覺得是回歸到創作者本身對於社會的共鳴與感受,進而產生出他獨有的詮釋與表現。

Q1 請簡單的自我介紹

吳箏,1994 年生。視覺設計工作者。作品曾獲美國 Adobe 設計首獎、美國 3x3 榮譽獎、英國 WIA 新血獎等國際獎項。作品亦收錄於香港出版社Victionary 年鑑、APD 亞太設計年鑑、新加坡 Basheer Graphic Books 等設計專書中,並多次受邀於海外設計相關展覽。

吳箏 作品

Q2 認為自己是一位怎麼樣的設計工作者?在工作中通常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認為在設計領域中自己是屬於比較雜食性的視覺工作者,平常除了接觸藝文展演、品牌包裝等平面設計規劃之外,也嘗試跨足到動態美術設定、商業性的攝影與插畫等不同類型的專案。在這些跨領域工作裡,自己扮演角色並不固定,面對不同合作關係時,自己也會轉換心態與工作模式,如獨立接案時需主導專案的前期規劃到後期製作,但在與團隊的合作中會先認清自己的角色,並與搭配的工作夥伴進行執行上的支援與調整。

Q3 在設計的過程中,最令你感到滿足的是哪一個環節?

原研哉曾描述過他其實在每個作品發佈之前都非常的兢兢業業且誠惶誠恐,之於我來說也不遑多讓,但除了對於市場的反應的期待之外,更多的是一種與完成的專案作品的獨處與自省,並在這些一次次的整理過程中不斷梳理自我對於設計與藝術的創作脈絡。

Q4 你認為一位優秀的設計工作者,應該具備有哪些條件?

優秀的設計工作者除了基本的美感與技法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溝通與協調的能力。設計大部份的時間並不是花費在稿件的製作上,而是對於整體流程控管與委託方的研究上。除了使設計精準的呈現與完整之外,如何能在自我要求下製作出委託方認可的成品也是設計工作者一直以來所面對的課題。

Q5 在工作之餘,是否有什麼興趣是你特別投入的?

繪畫,自小是美術科班出身,與紙筆相處是一種很自然且習慣的事。也對於不同的表現媒材與技法有濃厚的興趣,出於手繪的喜愛對於電影海報也有莫名的著迷,從 1920 爵士時代的 art deco 風格到 1970 年代數位媒材興起時期的海報也都是時常參酌與研究的對象。

Q6 你心目中設計的樣子是什麼?

每個人會因為各自的成長環境、生命歷程而培養出不同的價值觀,如此觀看世界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因此每個設計,我都覺得是回歸到創作者本身對於社會的共鳴與感受,進而產生出他獨有的詮釋與表現。

Q7 在設計的工作中,最怕遇到什麼(人、事、物)?

最怕遇到容易被他人影響的委託方。視覺設計在設計領域中算是主觀性較高的,因此若委託方是容易受到身邊的諸多親朋好友影響的類型,會在設計引導的過程中產生出許多阻礙並且影響著接下來進行的規劃,同時也會耗損對方與設計者雙方的信任與耐心。

Q8 如果今天不是一位設計工作者,你會是什麼樣的角色在這個社會中?

如果今天不是設計工作者,會想從事工藝職人,無論是金工、雕刻、修復師等,透過日復一日的投入與探索,透過作品去辯證出專屬於自己的生活哲學,並思考自身與社會群體的關係,是我覺得在快速的現代生活中,迷人且珍貴的事。畢竟能夠花費一生去理解探索某一項事物是很令人欽佩與嚮往的。

Q9 是否可以給一些準備進入設計工作圈的朋友,一些職前的建議?

設計並不是想像中那樣自由且富有彈性的,尤其在進入業界後,可能會在許多專案中逐漸磨損對於設計的熱情。雖說能在自我理想與他人要求中達到平衡點且精益求精,是一位專業設計師應需具備的堅持與風範。但與此同時也必須了解自己的工作形態,不管是獨立接案者或是工作團體中的設計師都有各自所必須面對的課題,而哪種生存方式是真正適合自己,或許也只有在不斷的懵懂前行知中才能逐步探求而知的。

Q10 推薦一位你關注的青年設計師,告訴我們為何欣賞!

劉熙真,為台灣少見的跨領域設計工作者,曾任國內等知名影像團隊之設計師與藝術指導,所涉獵設計領域非常廣泛,台灣許多重要設計指標性活動如金曲金點世大運都常見其作品,善於將 3D 影像應用於視覺構圖中,作品於藝術美學與商業效益中取得適切平衡點。除了上述個人設計能力之外,最特別的是雖然許多設計師也擁有同樣極鮮明的設計美感,但許多專案並非一人能獨自完成,如何能像熙真一樣引領團隊中各種不同的成員並使其發揮其長處,要將一群不同領與的設計師整合並與製片客戶端溝通,除了須具備卓越的設計直覺外,更多的是流程管理與團隊間的協調技巧,這些都是為何熙真可以是許多年輕設計師很值得去學習與了解的對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