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Star

設計之星設計師訪談:Bianco Tsai

設計就是把無法明確說出來的感覺具象化,一種重新歸納秩序與解釋的方法。於書,我一直都覺得裝幀設計很像閱讀者與作者間的靈媒,讓人一看就知道,啊!這本書是這種感覺。但我兒子說 "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Q1 請簡單的自我介紹

一個在平面設計、插畫、攝影與閱讀中轉換的人;有時候也需要點基本算數。在各個工作中獨立,但又需要渲染與交互蹲跳。這樣的自己可能可以是裝幀設計師,設計的是距離眼球大約 30-40 公分的事,如果沒有老花的話。

Bianco Tsai 作品

Q2 認為自己是一位怎麼樣的設計工作者?在工作中通常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自認自己不是天馬行空的藝術家,常常無法無中生有,必須有題目。是個每天在自己桌前報到的公務員,常常是做書的人,有時候會畫畫。喜歡把提案日期用紅筆記在行事曆中,開始自己的世界:打開編輯的大綱、稿件,閱讀好截圖記下重點。

享受想法的發酵是我最享受的狀態。咖哩要隔夜才好吃,想法也是。插畫沒有辦法先畫草稿,因未完成稿本身就很像草稿了!不喜歡遲交,不喜歡突然狀況,不能接急件。一切只能按部就班,非常固執。也無法講電話,拜託編輯們不要打給我。

Q3 在設計的過程中,最令你感到滿足的是哪一個環節?

本身就蠻喜歡閱讀與收集紙張,自己尋找了好久原來是適合做書。常常拿到書名與文案的猜想是一回事,真正看完稿子的原來如此又另一件事。有時候文案可以幫我們更快抓到重點,有時候自己想呈現的角度又和編輯不同。這有時候是好玩也是折騰的地方。最滿意的當然是自己喜歡的呈現方式也同樣是編輯所想的,可以提案到完稿原封不動,這樣完美的結合。

Q4 你認為一位優秀的設計工作者,應該具備有哪些條件?

從前我會覺得創意是最重要,但後來覺得可以在有限條件下發揮創意的創意才是更大的創意。當然還有準時。(沒辦法我就公務員性格)。

Q5 在工作之餘,是否有什麼興趣是你特別投入的?

每天曬太陽 15 分鐘增加維他命 d,但最近太熱了實在沒辦法。另外就是週六一定要追劇一整天當作腦內啡按摩,偏好懸疑恐怖驚悚類。也非常喜歡看室內設計的雜誌或去信義區與河堤散步。

Q6 你心目中設計的樣子是什麼?

設計就是把無法明確說出來的感覺具象化,一種重新歸納秩序與解釋的方法。

於書,我一直都覺得裝幀設計很像閱讀者與作者間的靈媒,讓人一看就知道,啊!這本書是這種感覺。但我兒子說 "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Q7 在設計的工作中,最怕遇到什麼(人、事、物)?

因為自己是一個固執與穩定節奏的正方形,非常害怕突發狀況的爆炸框或驚嘆號。

敲好作業時間但取消的我 ok;但最怕他自己 delay,卻來催我的人。像我給出提案後一個月沒消沒息,但一回就突然兩天就要我做出修改的人。(你時間管理是不是有問題?)然後對了,也很怕叫我「親愛的」與愛用打電話溝通的人。我不會接啦!或是左邊兩公分右邊一公分上面一點下面一點,字小一點大一點,把設計在當交通指揮的人。

Q8 如果今天不是一位設計工作者,你會是什麼樣的角色在這個社會中?

那我會希望自己是一位室內設計師(但很難考)或旅遊插畫家,後者可能賺不了太多錢又會花大錢,還是要記得投資才行。如果我不是一位設計師,那成為會畫畫能攝影又能旅行的巴菲特應該是很不錯的自我期許,但我不愛喝可樂。

Q9 是否可以給一些準備進入設計工作圈的朋友,一些職前的建議?

以前總以為喜歡畫畫只有一種行業,但其實可以做的事業是可以從一個小點延伸出去的。即使一開始不順利,你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

Q10 是否可以推薦一本你喜歡的刊物(書籍/雜誌)以及一部喜愛的(電影/影集)?

很喜歡日本的 CASA BRUTUS,每集都會做一些室內設計與建築的報導,但和歐美雜誌滿滿每頁都是廣告不同,他會有更多人文生活的介紹,像是有些是專門報導作家的家,或設計師的廚房這樣有趣的特輯,可以看到人的不同面向與一些些隱私,是我喜歡的。(但我看不懂日文,都只是看照片而已)

影集我想推哈蘭・科本 Harlan Coben 這位作家的影集,懸疑心理劇。在 Netflix 上有各個國家、不同導演都為 哈蘭・科本 Harlan Coben 的劇本創作了影集。目前 Netflix 上應該有 7 部可以看,實在太爽快,各自來自英國、法國、波蘭、西班牙。雖然看久了會覺得他的劇有種公式,但下一季在 prime 的新作 Shelter,還是很令人期待!

Q11 推薦一位你關注的青年設計師,告訴我們為何欣賞!

我很喜歡色長耶,插畫鮮明強烈又超級好笑,但她應該比我紅吧,好像不用推薦,哈哈!

編者Leo Huang

「把無法明確說出來的感覺具象化」很喜歡這句話,除了設計之外任何的創作應該都是,把這些看不見的意識在眼前長出來,我覺得除了分享給他人之外,更多的反而是可以看見自己,可能經過 10 年後再回頭品味曾經被凝結下來的短暫感受,有時候還會被自己驚喜到,原來曾經的我也能做出這樣的東西啊,用抽離的方式遇見過去的自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