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Star

設計之星設計師訪談:王庭賓

在工作中我覺得自己比較像是客戶的「事業夥伴」,運用設計專業與客戶一起完成夢想,在成就他人的同時,也在成就我自己。加上我又熱愛分享,會想要把設計的來龍去脈都講給客戶聽,就曾有客戶表示在聽我提案的過程中,自己好像也上了ㄧ堂設計課。

Q1 請簡單的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是小樹設計的創辦人王庭賓 (Abingo) ,專注於品牌識別的設計領域當中,除了接案之外也從事教學的工作,分別在 YOTTA 及 hahow 開設了與品牌設計、印刷有關的線上課程。作品曾收錄於 APD 亞太設計年鑑、BranD、CUTOUT 等國際設計出版物中。

小樹設計 網站

Q2 認為自己是一位怎麼樣的設計工作者?在工作中通常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我是標準的處女座完美主義者,即便有時案子時間很趕,都還在微調那些大家可能不容易發現的細節,有點像是強迫症一般經常糾結在一些微小的地方,如果沒有做到自己認定的完美就會覺得怪怪的。在工作中我覺得自己比較像是客戶的「事業夥伴」,運用設計專業與客戶一起完成夢想,在成就他人的同時,也在成就我自己。加上我又熱愛分享,會想要把設計的來龍去脈都講給客戶聽,就曾有客戶表示在聽我提案的過程中,自己好像也上了ㄧ堂設計課。

Q3 在設計的過程中,最令你感到滿足的是哪一個環節?

最享受的是一開始的發想階段,那種還不太知道要做什麼,但是又充滿各種可能性的時候,有點像「愛在曖昧不明時最美」。感到最滿足的時刻則是自己滿意的設計提案被選上,還有客戶表示設計成果對他們很有幫助的時候。

Q4 你認為一位優秀的設計工作者,應該具備有哪些條件?

作為一個設計師,我認為「換位思考」和「同理心」很重要,設計服務既然存在著客戶,你就必須要能夠體認客戶的需求,並透過設計專業協助他們解決問題。而很有趣的是「設」、「計」這兩個字的部首都帶「言」字旁,可見「溝通」在設計工作中是多麼地不可或缺。

Q5 在工作之餘,是否有什麼興趣是你特別投入的?

學習投資理財。以前的我也覺得投資理財這類的東西好像枯燥又麻煩,但最近開始稍微認真研究後,沒想到越來越有興趣,且還意外地感到「紓壓」。因為思考投資跟平常工作時用的是不同的腦袋,會有一種明顯的「切換感」,例如投資不需要太多熱情,反而更需要的是冷靜;還有投資不需要創意,需要的是進出場策略等。像這樣跟平常工作幾乎是相反的思考模式,反而會讓大腦得到休息。而在學習投資理財後,我開始會去注意經濟景氣的變化以及產業的趨勢,這點在回到工作上時,也讓我跟客戶更有話聊,使我的視野變得更加寬廣。

Q6 你心目中設計的樣子是什麼?

我還是認為設計大多與商業脫離不了關係,離開商業的設計應該比較像是個人創作,所以每當有人說「這個設計太商業了」,我都會有點疑惑,我們所從事的行業不就是「商業設計」嗎?在做設計時帶有市場性的考量當然也是必須的。但我也能夠理解這樣的想法,之所以會覺得太「商業」,通常是指沒有個性、同質性太高的設計,久而久之類似的東西在大眾的「審美疲乏」之下,逐漸形成某種框架的設計,就會讓人家覺得氾濫或庸俗,大家覺得「太商業」的設計大概就是這樣而來的。其實商業設計也是可以做得很有個性的,現在大家的作品都越來越厲害了,我也一直期許自己能夠做出富有個性的商業設計。

Q7 在設計的工作中,最怕遇到什麼(人、事、物)?

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又假裝尊重專業的人。比如嘴上雖然說「我們尊重設計師,由你建議就好」,但是實際上對設計師又不夠信任,搞了半天其實只是不清楚自己要什麼,雖然需要別人來告訴他適合什麼,但是給了建議後又不見得會採納,也遲遲無法下決定,這種情況溝通起來就特別累。

Q8 如果今天不是一位設計工作者,你會是什麼樣的角色在這個社會中?

不論是什麼行業,都希望自己可以持續做一個對社會有微小貢獻的人,並在行有餘力時幫助弱勢、回饋社會。

Q9 是否可以給一些準備進入設計工作圈的朋友,一些職前的建議?

如果是想要以設計接案工作維生的話,我給的建議會比較實際一點,請從年輕開始就做好「理財規劃」,畢竟設計接案的收入性質比較不穩定,所以一定要控管好自己的現金流,甚至不要太仰賴單一的收入來源,除了「節流」之外更要懂得「開源」。

Q10 是否可以推薦一本你喜歡的刊物(書籍/雜誌)以及一部喜愛的(電影/影集)?

如果是設計書的話有太多無法選擇,大家知道的應該也比我多,我反而比較想推薦一本跟設計無關,但卻影響我很深的一本書:《峰與谷》。這是本不管在順或不順時都適合翻閱的好書。人生起起伏伏,本就符合自然法則,就像峰與谷一定是相連的,身處高峰時提醒自己不要驕傲自滿,在順境犯的錯也可能造成明日的逆境;身於低谷時也不要喪失希望,在逆境做的事也可能開創明日的順境,一切端看自己如何「境隨心轉」,你會發現「心懷感激就在高峰,渴求匱乏就在低谷」。

電影的話我喜歡《LUCY》,裡面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最後道出「生命的意義在於分享與傳遞知識」,我覺得這句話很棒,在某部分我也把它當成我的人生意義了。

Q11 推薦一位你關注的青年設計師,告訴我們為何欣賞!

Triangler 三名治的唐啟堯,他是少數同時擁有企管與設計兩種背景的設計師,我們在彼此開始創業之前就認識,很佩服他經營公司的能力,以及拆解事情的系統化邏輯,也是我經常請教與學習的對象。

編者Leo Huang

設計的工作是一個群體共進的流程,很難只有單方的努力就能有好的成績。幾乎都是需要靠著雙方的努力前進才會有好的成果!這句話既不創新也不是什麼特別的心法,但能有良好的互動關係,除了是一個修來的福氣之外,更會是一個雙方努力的目標。成就他人!也就等於成就自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