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Star

設計之星設計師訪談:姜龍豪

工作中通常會花些時間和第一線人員諮詢,汲取他們的現場經驗,畢竟他們才是最了解什麼樣的東西好賣、目前的痛點是什麼、最直接感受消費者需求的一群人,這些都是簡報裡、辦公室裡找不到的答案。真的,現場才是主場。

Q1 請簡單的自我介紹

姜龍豪,現 came café 設計師(約6年多),工作內容從視覺設計開始慢慢不務正業(?)到一點文案、一點企劃,最近也協同空間設計碰了點門店規劃。喜歡快速消費品,尤其咖啡與茶。覺得比起得獎,商品賣到缺貨更讓人開心。

姜龍豪 作品

Q2 認為自己是一位怎麼樣的設計工作者?在工作中通常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也許是比較入世、比起逛展更喜歡逛賣場、比較不設計師的設計師。也許是因為在品牌裡服務,對專案的需求能更直接、更深入地體會,有機會去觀察「需求背後的需求」,能理解每句「Logo大一點、字大一點」的背後,可能都是希望提高品牌的能見度或強化溝通力道。每個專案只有在盡可能去思考過對方的需求後,才會發現也許有更漂亮的解法。工作中通常會花些時間和第一線人員諮詢,汲取他們的現場經驗,畢竟他們才是最了解什麼樣的東西好賣、目前的痛點是什麼、最直接感受消費者需求的一群人,這些都是簡報裡、辦公室裡找不到的答案。真的,現場才是主場。

Q3 在設計的過程中,最令你感到滿足的是哪一個環節?

當然是商品「賣‧得‧很‧好!」的時候。或是消費者、銷售人員給予正面反饋的時候,那時候才會真切感受到「啊,自己做了點有用的設計。」,但也有可能是商品本身體質就很好,誰知道呢。畢竟絕大多數情況設計美感與銷售都不是正相關,也沒有哪個設計師能在一頓市場分析、一套好像比業主更懂自家品牌的設計建議後,拍胸脯說「這絕對會中!」。設計師雖無法對銷量負責,但至少能對商品需求負責,在美感之外整合現場需求,讓商品因地制宜,以適切的面貌包裝,對自己提出的建議負責,不做個結案後「設」後不理的設計師,對我來說已很滿足(不過商品完銷更好)。

Q4 你認為一位優秀的設計工作者,應該具備有哪些條件?

誠實、尊重、在給建議前,好好聽清楚對方的需求,再來可能是一點運氣?畢竟美感本就是件主觀的事,彼此在品味上有沒有默契挺重要的,在所謂「甲方」的環境裡感受到設計也是挺講緣分的,對業主來說很多時候「願不願意和你合作、喜不喜歡你(當然也有你喜不喜歡他)」是擺在美感之前的,做事之前先學好做人,一個舒服的共事過程所產出的作品,通常也都會讓彼此滿意。優秀從不是種個人感覺,而是客觀事實,走出同溫層、說點人話,放下設計師美感救世的自負(因為你的業主本來就活得挺好,才會有設計需求),拿掉濾鏡感受一下現實世界的柴米油鹽,少點儀式感,多點生活感。

Q5 在工作之餘,是否有什麼興趣是你特別投入的?

其實還是設計,做一些單純興趣使然的概念作品。在每個專案中最喜歡、最享受的其實是提案的過程,享受將一個概念經過視覺、文案、商業應用反覆仔細思考(從物流到零售,從線上到線下,或腦補新聞稿怎麼下標得那麼仔細),希望將有目的的設計發想作為一種練習,之後在處理設計時,腦子才更多餘裕,忙也要忙得優雅些。在實踐的過程中也有些體悟,很多事真的就只是看你想不想做,不必很厲害才去做;去做,才有機會變得厲害。撇除設計之外最近的興趣應該是做點居家健身,也不是為了健康考量,只是為了帥(對,只是為了帥),而運動大概也是生活裡少數只要肯努力就會有回報的事。

Q6 你心目中設計的樣子是什麼?

電玩裡有個詞叫做「低端的快樂」,指沒有什麼門檻,大家都能輕鬆享受的遊戲類型,像是電影中的爽片不用花什麼腦力,快樂來得簡單直接。設計策略不需要每一動都是「有效」的大智慧,「有笑」的小聰明也很好,零星的小亮點、小幽默也很好,也許現在「性冷淡風」、「儀式感」是討好市場、流量的共同語言,但那是建構在諸多細節的積累之上,在書上看到一句很有感的話是這麼說:「簡單不是需要得少,而是堅守得多」,簡簡單單的設計可能講究在材質、講究在面料,不代表執行起來很簡單(成本也不會簡單),若疏忽了那些細節,就只是「把沒有個性當成一種個性」,和大家一樣開著差不多的店、賣著差不多的商品、溝通著差不多的品牌價值。我還是希望自己的設計在顧及需求的同時能帶些玩心,讓設計有趣些、直覺些,不需要解釋太多、賦予太多意義,雅俗共賞。

Q7 在設計的工作中,最怕遇到什麼(人、事、物)?

想要的太多,對自己的需求不夠認識、不夠誠實、修飾太多的人。雖然對自己誠實是件難事,但少些裝腔作勢,多些真誠,甚至簡單粗暴的需求溝通,都能讓設計師和業主快速對焦,彼此節省些時間成本,比如明確溝通希望得到的成果、預算,把資源花在相對重要的地方,預算吃緊很正常,不丟臉;需求提報都財富自由,檢視成本發現都做不到才丟臉。理想都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若彼此能坦承溝通、明確擬定策略,有規範或限制對設計師來說也是好事,就像詩人需要韻腳,有目標才有設計策略的展開,有自律才有自由,最怕聽到自由發揮了。

Q8 如果今天不是一位設計工作者,你會是什麼樣的角色在這個社會中?

老實說設計工作也不是我的計畫之內,而且是在學校填志願時的最後一個志願,只是因為喜歡畫畫,填個保底的志願就這麼剛好的成為設計師了,現在覺得還好自己沒有認真念書(?)。若不做設計,可能還是會兜兜轉轉走上從事創作相關的工作吧,喜歡將一個概念逐步實踐,從無到有的過程,最好還是有點實感,也許是一段文字也許一場表演。

Q9 是否可以給一些準備進入設計工作圈的朋友,一些職前的建議?

設計人若被問及「對你來說,設計是什麼?」教科書式的答案幾乎都是「設計是用來解決問題的」,這使命感聽著就讓人覺得很沉重很遙遠。時常覺得設計不需要太多距離感與儀式感,與其在同溫層取暖,做出些為了設計而設計的作品,不如讓作品能多帶點商業考量在其中,與其獨自美麗,不如接點地氣。多和設計師之外的人聊聊天,也許是印刷廠師傅、也許是銷售人員,專案的故事與啟發都在他們身上。

Q10 是否可以推薦一本你喜歡的刊物(書籍/雜誌)以及一部喜愛的(電影/影集)?

書的話推薦廣告導演盧建彰的《文案力》以及他的《會說故事,讓世界聽你的》,能享受充滿智慧的文字與幽默感,柔軟卻堅定,獲得許多靈感。其實平常很少看設計相關的書籍,往往是從一段文字、一則故事獲得啟發,進而衍生出作品的想法,所以看的大多是文案或心理學、行為科學(純粹個人興趣)相關的書,魯爾夫.杜伯里(Rolf Dobelli)的《思考的藝術》和《行為的藝術》系列也很推薦,透過有趣的故事解析思考的盲點、訓練獨立思考的技巧。影集或電影的話,宮藤官九郎的一系列作品都很喜歡,滿滿的生活感與幽默感,笑著笑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又笑了。

Q11 推薦一位你關注的青年設計師,告訴我們為何欣賞!

其實並不會特別關注設計相關的資訊或平台,也盡量避免讓自己活在太設計語言的同溫層裡,總覺得這樣會與現實社會脫節。日常最感興趣的反而是吃吃喝喝,或便利商店又出了什麼新品飲料、甜點,也會被漂亮的咖啡店、甜點店的店裝、包裝吸引,從中汲取設計靈感(當然一部分單純是很想吃),時常關注的是一間澳門的甜點店 ROCCA,和香港的甜點店東海堂,他們從品牌、產品到文宣等都整合的很好,有時甚至憑一篇粉絲團照片就能知道這是他們家的貼文,滿滿的品牌個性與一致性,很欣賞在銷售廣宣與設計美感間取得平衡的高明做法。

編者Leo Huang

現場才是主場!這句話實在太打動人心。我們可能在鍵盤與螢幕後面太久了,很容易有會有錯誤的判斷與斷章取義的想法,甚至會有不正確的假設!如果在做一個決策的時候,我們都不能維持一定的正確性與靈活的判斷力,那迷失在鍵盤前只是早晚的事情。我很認同這個主場的理論,因為戰場總在現場,現場才是主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