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Star

設計之星設計師訪談:黃倩琦 KAY WONG

新生代看的事,接觸的事物的確和科技發達前的人有所不同,「設計」也不會再被局限,局限的只有人腦,多元結合與應用,是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願大家都保有對萬事有好奇的心,想像力一直是我們人類珍貴而獨有的寶藏能力。

Q1 請簡單的自我介紹

我是黃倩琦(KAY WONG),是一位來自澳門的平面設計師。雖然說是一位平面設計師,但一直認為,設計的力量並不限制於平面,所以於 2018 年結束打工的生活。同年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 OiO Design。至今一直致力嘗試結合並學習了解多元領域的不同之處,相信設計會是最終能把多方面結合在一起的唯一手段。

OiO Design IG

Q2 認為自己是一位怎麼樣的設計工作者?在工作中通常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日本有一個說法—「萬事屋」,指的就是客人付錢委託,「萬事屋」能將各種事務都辦妥,包括貨品和服務,可謂萬事都能辦到,業務知識範圍十分廣泛。我認為我就是在經營一間「萬事屋」的設計公司。有些設計師會很注重美感;有些設計師會很注重功能;有些設計師會很注重意義;而我最注重的,是是否能幫助我的客戶解決到問題。「設計師」的角色需要經常換位思考,從項目的案件中不停發掘線索,然後利用自身的 “專業知識”,再不斷提出 “WHY?” 和 “HOW?”,最後自問自答,盡量在所有的事情中取得平衡,「平衡」才是設計工作中最難處理的部分。

Q3 在設計的過程中,最令你感到滿足的是哪一個環節?

說起來會有點變態,最令我感到滿足的,是解決案件的「過程」(可能本身是位研究狂)。結果當然重要,但有趣好玩的地方是我們去尋找 “WHY?” 和 “HOW?”,我喜歡這種光明正大去學習的行動。記得曾經有一個工作案子是要為澳門開發旅遊景點紀念品產品的項目,我就跑去閱讀了很多相關的書籍與走訪了解該地方的真實歷史故事。原來很多事,你不親身了解,了解到的,只是膚淺的表象,最後「線索」帶來的靈感與自身技能「創意」所撞出的花火,成就一個完整的「設計」,這個過程雖然每次都艱難辛苦,但卻是最好玩與最有滿足感的地方。

同樣,為客戶提供設計服務也是,通常都要與客戶詳細溝通,從行業環境、市場情況、實際行動影響等等的很多方面去了解專屬的 “WHY?” 和 “HOW?”,這個過程很多時候反而是我能在各行業的客戶身上學習到很多,最後雙方在各方面作出平衡,向著一個共同目標,共同努力。用我們所創造出來的「設計」,為客戶破浪,是否能乘風,就要再看發展了,畢竟無事能完美。感恩我都能遇上能明事理的客戶,大都能與我成為朋友。

Q4 你認為一位優秀的設計工作者,應該具備有哪些條件?

「萬事屋」說到底是一門生意。很多時候,我們萬事都要從商業角度或是客戶想要的得益想法出發,所以我認為好的設計師其實本質是一位很強的「策略者」,設計只是他表達所想策略的手段,如何安排什麼出現在什麼地方,如何呈現什麼該是什麼樣的樣子,我認為這就是連AI都取代不了,只屬於設計師的真正的「實力」。對啦,還有就是我的臉皮很厚啦。

Q5 在工作之餘,是否有什麼興趣是你特別投入的?

老實說,我的興趣有很多。但有兩者我一定不能取捨的就是「音樂」與「閱讀」,我就是通過這兩方面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所以我很喜歡聽到音樂就去跳舞(做設計前是跳現代舞的),工作時也很喜歡聽音樂,很喜歡去「閱讀」故事,如電影、小說、漫畫、遊戲等等⋯⋯也有可能因為是研究狂的性格,所以會因為很想知音樂是如何能形成,就走了去學鋼琴;想知道一件衣服是如何誕生的,就走了去學時裝設計,這才知道原來有那麼多學問;因為很喜歡書本,於是又寫了一堆奇奇怪怪的東西,再集結設計成書,很好玩;不過我想到最後,最喜歡的,是「人」吧,因為「人」是種非常有趣的生物,感情豐富,變化萬千,想了解更多的「人」,所以才去感受不同的事物,產生共鳴與了解原因。

萬物誕生皆有因,我會很想知到底是什麼原因。萬事發展皆有情,我會很想感受各方面不同的感情。

只因我們都是個有血有肉的「人」。

Q6 你心目中設計的樣子是什麼?

以前讀書時老師一定會問「設計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當時找不到答案,甚至到後來看設計大師的書他們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設計到底是什麼?」「設計」在我心目中是什麼樣子?對我來說,就如我一開始說的答案:「設計會是最終能把多方面結合在一起的唯一手段。」

「設計」是一種手段,與科學同理,需要至少兩項(事/物/人)等等的各種情況,去碰撞出新火花。「設計」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世間萬物的事都可以設計或是被設計。「設計」對於我來說,一切源自於「人」,能令情況/人變好,這就是我所發生「設計」的目的,也是我每次「設計」的最終歸宿。因為有時候,「設計」會令事情變更糟,當然誰也不想,哈哈。

Q7 在設計的工作中,最怕遇到什麼(人、事、物)?

老實說,這個問題我想在各個行業所害怕遇到的都差不多,畢竟我們本質是服務性行業,那就不多說了。我反而想說一下的是,最怕的,是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真的很糟糕。最可怕的,不是遇到惡魔級的敵人,也不是被豬隊友拖累,而是自己也沒自信說出自己的答案,當然誰也不能肯定我們的答案是 100分 正確的,也絕沒可能 100分 是正確的,但我們也要自信勇敢地給出答案,勇氣不是來自盲目的自信,而是來自我們的經驗:了解分析,創意與專業。所以才說我們要一直學習,不要怕犯錯,我們只能在一直犯錯中組織與調整我們的「實力」。但如果一直什麼都怕,那就會失去創作的能力,會失去寶貴的經驗!

Q8 如果今天不是一位設計工作者,你會是什麼樣的角色在這個社會中?

嗯⋯⋯我想就算不是設計工作者,都會是從事需要創作相關的行業的。我喜歡觀察這個社會,喜歡自由,喜歡彈性,首先是絕對做不了日復日做同樣事情的工作的。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研究狂加固執性格的我應該會不斷創業吧,哈哈。在能力範圍內做能力範圍內的事;在能力範圍內賺能力範圍內的錢;在能力範圍內過能力範圍內的生活;生活、工作、快樂,盡量令這三點得到平衡,簡簡單單,快快樂樂,珍惜活著的每一個當下。

Q9 是否可以給一些準備進入設計工作圈的朋友,一些職前的建議?

都是那一句:「不要害怕犯錯。」
設計師不是工具人,我們是使用工具的使用者,不是因為我們會使用工具所以我們才是設計師,有設計思維的才能稱為「設計師」,而能擁有設計思維的方法就是:多看、多想、多嘗試。這條路沒有捷徑,就算 AI 的出現也加快不了我們擁有經驗的時間(除非你很聰明或是天才),AI 能做的只有幫助,「設計師」這條路注定是要從經驗中浴火重生,一步一步進化而成的。

Q10 是否可以推薦一本你喜歡的刊物(書籍/雜誌)以及一部喜愛的(電影/影集)?

我喜歡的刊物都真的實在是太多了,但我能推薦一種類型是十分有趣的,那就是「設定集」,動畫的設定集、遊戲的設定集,我家有很多本設定集。設定集除了可以了解不同的角色是如何設計,場地環境是來自於什麼,工具裝備細節是如何,世界觀等等一應俱全而且畫面精美,對於研究狂來說,看設定集是件很開心的事。

最愛的電影⋯⋯最近有一套系列性的電影快速侵佔我心, 直登人生一定要必看的十大之一:《蜘蛛人:穿越新宇宙》,雖然第一集也很好看,但我還是喜歡穿越新宇宙這一部。不想劇透,重點說:畫面極為精美有心思。故事內容也耐人尋味,值得思考,人生必看的一套神作,喜歡插畫的設計師應該會很喜歡。

Q11 推薦一位你關注的青年設計師,告訴我們為何欣賞!

「青年」這個限制有點難回答呢,哈哈,因為對我影響很深或是一直在關注的都是資深設計大師,如:喬布斯,原研哉和坂本龍ㄧ。這三位對我影響很深。

不過真要說的話,「青年」新生代的「設計」我反而喜歡從音樂方面去了解。推薦大家可以去留意一位美國的創作歌手 JVKE,他的作品從音樂,MV 畫面到慨念等都非常獨特有意思。新生代看的事,接觸的事物的確和科技發達前的人有所不同,「設計」也不會再被局限,局限的只有人腦,多元結合與應用,是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願大家都保有對萬事有好奇的心,想像力一直是我們人類珍貴而獨有的寶藏能力。

編者Tzu Yi Lee

科技進步的速度持續衝擊我們的感官與生活模式,上一秒想像的未來,下一秒就成為現在。 對於科技的進步,我們的腳步始終在奮力追趕,往往在這個過程中,會不小心讓工具凌駕於我們之上。3 年前 Netflix 的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讓大家反思現代科技的利與斃,但我們勢必無法抵抗這股洪流,如何好好善用這樣的工具,結合我們的想像力,持續保持思考與學習,才能避免落入只思考科技是否去留的窠臼中。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