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Star

設計之星設計師訪談:王怡琴

設計也可以說是對於資訊的整理,將所得到的訊息和問題點分析整理,越有條理才能更彰顯出關鍵核心問題,在進行設計作業時也才能將所要傳達的訊息以最簡潔的方式表達。

Q1 請簡單的自我介紹

1981 年出生於台北。高中畢業之際獲得推薦甄試的資格,畢業後即前往日本就讀京都精華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並於該校完成研究所學業。結業後任職於位在大阪的杉崎真之助設計師的工作室「Shinnoske Design」擔任平面設計師一職至今。曾獲得 2010 年上海世博大阪館標誌設計第一名、東京 ADC、日本文字設計年鑑競賽的商標設計類及研究類等多項入選。日本文字設計協會會員。

王怡琴 作品

Q2 認為自己是一位怎麼樣的設計工作者?在工作中通常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工作項目大多是企業形象設計、品牌空間規劃以及社誌編輯等為主。從了解客戶的需求與問題,將所接收到的資料及訊息,經由整理、觀察與分析,尋求新的可能性與嘗試多樣化的表現方式後,最終以客觀的角度選擇最適當的方式呈現。認為自己在設計工作上是透過整理與分析後重新塑造新的可能性。

除了擔任設計之外,也經常與杉崎先生同行至台灣及大陸等地區進行演講與工作訪,其中擔任傳達與溝通的角色。並積極參與日中設計的交流活動,致力於將日本設計師的思考模式與精神及本身在日所學習及體驗進而傳達分享與相互交流。

Q3 在設計的過程中,最令你感到滿足的是哪一個環節?

在創作過程中的發想以及參加比賽的作品獲得認同。創作的過程中總會經歷方向不明確的階段,在尋求及突破的過程中對於資料的分析與思考往往會需要更多的專注,在這階段最能發現不同的觀點,從中的獲得與領悟是最為滿足的。最終呈現出來的作品能得到客戶的滿意與微笑是自我肯定的動力,同時為了不斷努力提升作品的水平和自我要求也積極參與國內外知名的設計競賽。

Q4 你認為一位優秀的設計工作者,應該具備有哪些條件?

對事物的好奇心與觀察力,勇於嘗試與挑戰,並於發現問題時展現追根就底的精神,不自我膨脹,能夠客觀的面對與分析自我。樂於分享與溝通並保有謙虛和有遠見的態度,是讓自己包容更多觀點的基石。

Q5 在工作之餘,是否有什麼興趣是你特別投入的?

運動和旅行。運動可以讓自己在短時間內轉換心態,重整思緒的重要環節,也是再度投入工作的最佳動力。旅行則可以讓自己跳脫環境以及釋放壓力,然後靜下心來觀察大自然的形態,審視自己的存在與這片土地的關係,從中發現新的視野與靈感。

Q6 你心目中設計的樣子是什麼?

為了解決問題的行為即是設計。在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時,判斷使用者會在什麼時機、在什麼樣的環境使用或看見,這時頭腦裡已產生規劃的動作,最終呈現出來的方式,這一連串的過程及產生出來的行為即是設計的本質。而好的設計是可以更進一步的去探討其方法,設計也可以說是對於資訊的整理,將所得到的訊息和問題點分析整理,越有條理才能更彰顯出關鍵核心問題,在進行設計作業時也才能將所要傳達的訊息以最簡潔的方式表達。

Q7 在設計的工作中,最怕遇到什麼(人、事、物)?

對於設計價值不尊重,沒有抱持同樣熱忱的合作對象。在沒有相對的理念和價值觀之下,無論是溝通或是執行設計,除了耗費體力和精神,也浪費彼此的時間。

Q8 如果今天不是一位設計工作者,你會是什麼樣的角色在這個社會中?

我想應該會是清潔員吧(笑)。從小喜歡幫忙分擔做家事,看到媽媽輕鬆的笑容,很開心。有點強迫症和輕微潔癖的我,長大後也一直保持這個習慣。近幾年,漸漸的懂得透過分析整理、分類和捨離時,每樣東西和使用者的關係,如何讓使用者可以迅速找到想要的東西。將環境整理清潔的同時,可以幫助自己和其他人專心面對即時需要面對的事物。不被混亂的環境阻擾向前的一步。我想這也是設計工作帶給我對生活中的另一種領悟!

Q9 是否可以給一些準備進入設計工作圈的朋友,一些職前的建議?

多嘗試、多體驗、多看、多實作、累積更多的經驗和創作來豐富自己的設計元素並累積設計的成熟度。除了暸解文字、紙質、印刷技術⋯⋯等等的設計知識的基本能力外,設計所要面對的客戶是社會大眾,了解所處的環境,了解使用者的感受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從過程中一次又一次的粹練出對設計更精準的觀點。

Q10 推薦一位你關注的青年設計師,告訴我們為何欣賞!

真心的推薦瑜悅設計的黃國瑜和他的團隊。在未與他見面時就已先關注到他的作品,表現方式很清晰、簡約,相當具有國際水準,沒有明顯的個人風格,深深感受到他的設計有著高度的包容,無論是設計的品質和執行方面的規範都很有條理,非常值得學習。曾經一度認為是位國外的設計師,在見過一次面後,感覺到他的真誠與認真的態度,感受到台灣新一代年輕設計師們的熱忱與努力,令人感動。

編者Leo Huang

也許你不一定熟悉這位來自台灣目前在真之助事務所工作多年的設計師王怡琴。今天,她優秀的作品除了能讓你眼睛為之一亮外,更能感受到設計師的在海外工作的堅持與用心。日本一直是我們嚮往與學習的地方,能在日本工作這麼長的一段時間相當不容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