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Star

設計之星特別企劃——瑜悅篇:Mimi

心目中設計的樣子是我和他人、社會之間的無限可能。

Q1 請簡單的自我介紹

嗨囉我是 Mimi,本名程文馨(Vanessa Tsen),任職於瑜悅設計。自封為老闆貓咪們的頭號粉絲、被同事封號調教系奶媽(?)。是個標誌控,拿到知名品牌標誌 ai 檔會很興奮。喜歡睡覺、買文具、看犯罪案、吃各種瓜類和茄子。

Mimi IG

Q2 認為自己是一位怎麼樣的設計工作者?在工作中通常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有可能是因為工作內容多著重於品牌設計案,我認為我是那種把「自我」放很後端的設計師;執行新案件時都會希望儘可能掌握業主的客觀條件,不斷地換位思考,再去設計出「適合」業主的作品。雖然不可避免會設計出帶有自己主觀偏好的視覺或突破點,但業主若是心理和物理狀態都掌握不了這份設計,最終執行必定還是會出現一些遺憾;因此適時的權衡、取捨,或是思考要不要進一步挑戰業主的觀點,就是我每天在面對案件時的重要課題。

除了執行自己的專案,我在公司團隊中偶爾會擔任引導者的工作(又被同事稱為設計奶媽),適時帶領設計部同事釐清設計思路、工作狀態等等,也間接擔任起總監 Leo 和設計師之間的橋樑,協助雙方更有效率的進行設計討論。

Q3 在設計的過程中,最令你感到滿足的是哪一個環節?

最大的滿足果然還是自己的設計品實際幫助到某人/某事吧!例如幫流浪貓協會做送養會 EDM,讓很多人因為看到 EDM 而去領養貓咪了。其他還有在設計過程中突破過去的自己,以及看到自己的設計在業主手中有被正確且用心的對待時也是很開心的喵。

Q4 你認為一位優秀的設計工作者,應該具備有哪些條件?

在團體工作的環境中,有時候個性、人品、態度的重要性不亞於設計能力。不過廣義上來說,我覺得有著無法滿足的欲望、求知欲,莫名其妙的執著和使命感這幾點,應該可以驅使一個人成為更優秀的設計師。

Q5 在工作之餘,是否有什麼興趣是你特別投入的?

在疫情前我會在每年至少安排一次海外獨旅;疫情後幾年沒出國,則是進入了鋼筆坑玩得很開心,但為了緩解這種非必要消費的罪惡感,於是開始拿他們來練字、寫手帳,基本上每天都會動動筆。另外邊聽犯罪節目邊打小遊戲也是一大享受,不過接下來預計要玩《王國之淚》和《柏德之門III》就不能一心二用了吧。

Q6 你心目中設計的樣子是什麼?

是我和他人、社會之間的無限可能。

Q7 在設計的工作中,最怕遇到什麼(人、事、物)?

態度或內容上無法理性溝通、自認專業或反覆無常的客戶需要留意,會讓所有人勞心又勞力,建議適時說掰。

Q8 如果今天不是一位設計工作者,你會是什麼樣的角色在這個社會中?

我猜最終應該還是會走上和自己的輔助型特質相關的角色,例如老師或某種溝通/引導人,比較傾向成就他人的那種。其他像是圖書館/博物館研究員、生物相關領域研究者這種看似可以沈浸在自己世界裡的工作也想嘗試。

Q9 是否可以給一些準備進入設計工作圈的朋友,一些職前的建議?

1.要知道做設計師沒什麼了不起的。
2.就算是面對設計前輩也大膽地反思和批判吧,崇拜是距離理解最遙遠的感情。
3.現在政府提供 18-30 歲一年內可免費心理諮詢 3 次。
4.記得避頭點捏(下略)。

Q10 是否可以推薦一本你喜歡的刊物(書籍/雜誌)以及一部喜愛的(電影/影集)?

東村明子的自傳漫畫:《塗鴉日記》(東立),它講述漫畫家自身從高中開始上繪畫教室,到考取藝術大學,直至成為漫畫家這一條路的點點滴滴,相信很多讀美術系的人會非常有共鳴。另外我要推薦幾部喜歡的懸疑/犯罪影集:《午夜彌撒》、《天堂的旗幟下》、《異教峰》、《謎湖之巔》。除此之外想要加碼推薦兩個犯罪案件 Podcast:My Favorite Murder 及 Real Crime Profile(到底是多愛犯罪節目)

Q11 推薦一位你關注的青年設計師,告訴我們為何欣賞!

日本設計師山口崇多(@agatayamaguchi_colle)使用感性的手法設計出迷人又帶有詩意的視覺,讓我反思設計的溝通方式不應流於僵化,它也包含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元素,提醒自己更廣闊、開放地去理解我們的視覺世界。

**作品備註說明**

1. 部分作品為提案內容,非最終成果。

編者Tzu Yi Lee

每個人生來都有使命,但那個使命倒也不是很偉大的那種夢想,隨著年紀的增長,反而覺得藉由一次次的實踐來去驗證而理解自我,可能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目標。這樣的體悟也是最近從赫曼.赫塞的《徬徨少年時》中所感受到的,職位其實都是一種更接近自我的手段,用這個角度來去審視時,好像可以看見更多面向的可能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