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read

再閱讀書店訪談計畫:重本書店 / 葉忠宜

有些書內容太過王道,即使裝幀沒有太多的設計,只要有基本到位的美感,自然就有王道美感形成(像《Neue Grafik 1958–1965》或松本弦人的《日本國憲法》)。另一種是書的形式可以同時開拓我認知,挑戰既有美感邊界的(像 2017 年的 AGI 年鑑)

Q1 請簡單的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是設計師葉忠宜。

重本書店 網站

Q2 書籍/知識對你來說最大的影響力是什麼?

我很喜歡水野學的一本著作《品味從知識開始》,光從書名的一句話,就道盡了好的書籍與知識啟蒙了我們的學養與美學。最早我會想當設計師,也是去日本逛書店時,單純被那些藝術/設計書籍給吸引,進而入門藝術/設計相關領域了。 

Q3 對你而言選書的標準是什麼?

深入探討本質,或是有趣的書。

雖然聽起來很籠統,但有些書,就是看完後,受到很深的啟蒙,你就會想說,阿很想跟大家分享。我與臉譜出版社合作的設計書系「Zeitgeist」就是這樣的選書標準。有趣的書,即使不實用徒有形式,但就是會覺得很想要把玩擁有。像是日本設計師高田唯近期的著作《軸》,雖然毫無書籍翻閱可言,內容也極為碎片化,但就是會讓你很喜歡。

Q4 可否簡述一天的工作日常?

 起床玩貓,重本書店喝咖啡,趕稿,好奇所有事物,然後 ps5。

Q5 除了愛書人的身份之外,是否還有斜槓其他身份?

除了平面設計的本業外。之前引進小林章的字體著作時,身兼企劃與翻譯。做《typography字誌》時,身兼主編與版代。但在做設計師前,其實我本來是要當攝影藝術家的。現在對咖啡很鑽研。若是工作暫時告一段落,想好好休息的話,之後會想去日本學茶道之類的吧。

Q6 在你心中「最美」的書是什麼樣子或具備怎麼樣的特質?

可能要拆成兩個來探討。有些書內容太過王道,即使裝幀沒有太多的設計,只要有基本到位的美感,自然就有王道美感形成(像《Neue Grafik 1958–1965》或松本弦人的《日本國憲法》)。另一種是書的形式可以同時開拓我認知,挑戰既有美感邊界的(像 2017 年的 AGI 年鑑)。

Q7 數位化對於書籍是否有什麼影響?

反而是好事,這只對爛書,或是醜書有影響。 數位化,讓各類書籍的定位重新初始化,回歸各自的需求。被永留存的書,回歸初始,走向精緻。 只單純考量機能與內容的書,反而不需要浪費地球資源實體化。 

Q9 工作之餘,是否有什麼興趣是你特別投入的?

植物、咖啡、家具、ps5、異世界主題(?) 

Q9 是否可以推薦一本你最喜歡的刊物(書籍/雜誌)以及一部喜愛的(電影/影集)?

本來超愛德國攝影刊物《DER GREIF》,超厲害,很多耐人尋味的不經意小細節可以挖掘。但好像從第 4 還第 5 期開始吧,改版換尺寸後,就變垃圾了,我就再也不買了(氣)。

設計雜誌相關的話,當然毫無意外日本《IDEA》。

說到書籍最推薦,其實我還是想說,在我書系裡的Emil Ruder《本質》的內容,基本上建立了我對於設計與世界的看法,啟蒙我至深。這本書所闡述的「rhythm」,引發了我的更深層的啟蒙,成為了我思維裡最重要的核心一部分。但中文版,快絕版了,繁體中文圈可能只剩下重本書店有5本的庫存,可以入手。

喜歡的電影跟影集好多,但我可以選一部我心中最摯愛的暗黑系王道動漫嗎?《烙印勇士》(Berserk)。世界觀的龐大縝密,到作者死後都還交代不完,結果前年作者真的過世了,全世界粉絲至上各種形式的最高致意哀弔。 

Q10 請為我們推薦一間令你印象深刻的書店。

東京的 book & sons 永遠是我首選。

攝影:Kris ,提供:MOT times

 

編者Tzu Yi Lee

看書時常常會因為太過習慣,而忘記除了內容之外的設計,包含選紙、封面、排版的字句、裝幀的方式,都成就了這本的靈魂,而再版的經典著作也透過不同的設計方式,重新用現代的視角詮釋經典,就像訪談中提到:「被永留存的書,回歸初始,走向精緻。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