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Star

設計之星設計師訪談:黃顯勛

我覺得「創造」這件事情非常迷人,透過器皿能直接從實體感受淬煉後的造型、比例與質感,每每透過物件進一步暸解新的工法脈絡總是令人喜悅。

Q1 請簡單的自我介紹

黃顯勛(Hsien-Hsun,Huang),臺南人,日目247Visualart 視覺總監。

畢業於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論文實驗特殊印刷技術應用於平面的創作; 工作室名字從字面解讀就是「每天(日)看得到(目)、一天 24 小時一週 7 天」也描述出視覺與我們密不可分的關係,團隊以視覺為核心,作品跨越品牌識別、多媒體、互動展策等領域。 

甫執行總統府設計特展、臺灣設計展與 TID 台灣室內設計大獎以及粉樂町當代藝術展等識別。 

Q2 認為自己是一位怎麼樣的設計工作者?在工作中通常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純粹的圖像思考者,深受造型、色彩與材質的吸引;以往不自覺會把事情做成太滿,變成像用視覺宣示而不是用在溝通,透過專案累積的經驗以及夥伴身上讓我學習到「收跟藏」。

工作中除了執行之外,更多時間是進行各種面向的溝通,理解並思考每個人拋出的回饋,找出被忽略的細節再透過設計來改善。

Q3 在設計的過程中,最令你感到滿足的是哪一個環節?

有兩個階段,一是成品從想像到具體落實;另一個就是受眾感受到設計改變帶來的影響。

即便是我們這代,早些年前長輩仍不太知道設計到底是什麼,只覺得好像是相關畫畫,更不能想像作為一個職業,有天退休的父親決定創業,讓我為公司繪製商標,設計完後就這麼默默的印刷(陪伴)在他的名片上,至今已經使用13年——這是他認識設計的方式,也是我的第一個甲方。

Q4 你認為一位優秀的設計工作者,應該具備有哪些條件?

堅持、敏銳的觀察力,同理心並且隨時感恩。

Q5 在工作之餘,是否有什麼興趣是你特別投入的?

器皿的收藏吧!

我覺得「創造」這件事情非常迷人,透過器皿能直接地從實體上感受淬煉後的造型、比例與質感,每每透過物件進一步暸解新的工法脈絡總是令人喜悅,或應該是說對於立體製造的著迷,所以微觀日常道具到建築巨視都在不斷探索的範圍。

另外也有在收集圖鑑,包括數百年前的古畫冊,熱衷於博物學,主題有花葉植物、地質、生物化石等,我想同樣是源於對於一件事情投入的崇敬,這些都是將「時間」具象的心血。

Q6 你心目中設計的樣子是什麼?

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

Q7 在設計的工作中,最怕遇到什麼(人、事、物)?

色偏跟上機發現字體沒有轉外框。

Q8 如果今天不是一位設計工作者,你會是什麼樣的角色在這個社會中?

我喜歡做持續重複的事情或是說只專注一件事然後做透,所以可能很適合當一個匠師。

Q9 是否可以給一些準備進入設計工作圈的朋友,一些職前的建議?

You've got nothing to lose!

Q10 推薦一位你關注的青年設計師,告訴我們為何欣賞!

我特別想分享團隊正在進行的藝術計畫,這是以藝術家陳普創作的角色——黑青 black and blue cosmos 為 ip 原型(目前有一百多隻,持續增加中)透過多樣的媒介例如雕塑、2D/3D動畫、遊戲、APP 或展覽的形式進行 AR 互動與創作工坊,呈現出視覺藝術的可能性以及虛實間的交互體驗。目前已跨越歐、亞、非 3 大洲 8 個國家 21 座城市,總共超過 12 萬人次觀展及參與;這個系統背後是一個很複雜的分類共創,主要成員十分年青優秀(約二十多歲)分別是林洲宏(3D 動畫)、邱芸晨(2D 動畫)、李宥成(動態攝影)與王詠琪(介面設計)他們將原始平面的繪畫透過各種技術轉化成活靈活現的角色,賦予十足的生命力不論是動態建置的細節或執行的完整度,都讓人相信想像力可以成真!

人像攝影|陳敏佳(格式提供)

 

編者Leo Huang

設計有很多的階段細微的出現在每一個段落當中,每一個階段都需要能搭配得宜才可以做出最好的作品。顯少有一位能在概念、創意到後端執行都有精彩演出的設計師。我認為一件好作品的誕生真的需要有太多太多的熱情來支持,熱情能開啟無限大的創意,但高度的執行力、專注力更是完成作品最後一哩路的重要關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