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read

再閱讀書店訪談計畫:薄霧書店 / 蔡南昇

書本翻閱的線性思維,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我可以記住哪些部分在說些什麼,這也讓知識在我腦海中像個知識樹一樣展開,知識有明確的位置,這些位置是透過翻動的觸覺、重量、我在書上空白處的筆記、眉批、便利貼而被歸納在腦中空間安放。

Q1 請簡單的自我介紹?

我是南昇,熟一點的人會叫我貓叔。普遍被大家認知的身分是個書籍設計師,步入中年之後多了些探索方向,像是經營了一個閱讀空間叫薄霧書店,雖然我覺得這不只是書店,但為了讓人好辨識與溝通,就這麼稱呼吧。經營了七年以上,除了收藏了許多日本絕版雜誌,也熱衷收集各國紙樣與印樣,經常與許多人合作一起探索未知的方向,因而作為發起串連知識、策劃活動的策展人。

薄霧書店 網站

Q2 書籍/知識對你來說最大的影響力是什麼?

世界甚至宇宙有許多謎題,書籍/知識是我慣常用來尋求解答的媒介。媒介可以有很多種,像是影像、聲音、無法描述的抽象感知,都可能是我用來感知這世界的方式。書這個載體對我而言有屬於它獨特的地位在,它是個凝固的形體、有重量感,翻閱時可以有時序、也可以隨意跳躍;觸覺、視覺可以被我的身體記憶,透過空間可以將書保存在不同的位置,既能存於某處,我就能有把握將它在需要時再抽取出來。

麥克魯漢曾說:「媒體即訊息。」說媒介形塑了我的思考方式並不誇張,這些專屬於書物的感受、為我帶來的經驗,是我喜歡且經常使用它的原因。

Q3 對你而言選書的標準是什麼?

我有很多不同的選書標準,面對設計、文學、工藝藝術甚至是商業等雜學,有著不同的標準。大多時是面對內心的詢問:「這夠特別嗎?」能讓我覺得耳目一新、刷新感受與觀念的書,通常是共通標準(儘管也許是別人早就已知的事物);進行介紹、推薦時,我會再加入被推廣對象的尺度:「這會是他需要/能吸收的嗎?」

Q4 可否簡述一天的工作日常?

目前還是夜生作息。早上大約十一點起床,現在會在家自己做飯了,就像是個儀式,整理好心情在下午正式進入工作狀態。工作的範圍很雜,自從開了書店後就不只設計要執行,常常也需要與人開會或是留時間發想企劃,想產品、想活動。我是筆記軟體的狂熱者,Evernote、Notion、Obsidian這些我都有使用,喜歡將想法都記錄下來,這些過程很重要,累積多年後,這些記錄分別在不同的時間裡,幫助我衍生出更完整的構想及確實執行出來。

年輕的時候把許多時間都留給工作,現在工作到了晚上,我會留大半夜的時間給自己,也許看看影片看看書、或是作計畫跟思緒整理,快天亮才會睡覺,過程其實很快樂,所以你說我是個設計師嗎?我現在不這麼單純的定義自己了。

Q5 除了愛書人的身份之外,是否還有斜槓其他身份?

廣義地來說,設計師/閱讀空間經營者/知識策展人都是。除了書籍以外,更廣雜的愛好分布在雜誌狂、工藝製作、紙張研究、香氣、ZINE 創作、插/漫畫繪製,綜合來說,不論是透過文字還是影像描述,喜歡「表達故事」這個屬性點了比較多。

Q6 在你心中「最美」的書是什麼樣子或具備怎麼樣的特質?

膚淺地來說,不談論內容,我希望它美的像藝術品,從紙張甚至是布料的色澤、觸感到後加工都能夠恰如其分的表達出某種氣場;而最美的部份,絕對是這些外在條件都符合書所想要表達的主題,倒不一定是使用了多高級的材料,這些想法與內容妙到顛毫的切合處,才是值得我反覆回味的地方。

Q7 數位化對於書籍是否有什麼影響?

就像上面所說,媒介決定了我們思考的方式,這部份可以再作深入的探討。

書本翻閱的線性思維,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我可以記住哪些部分在說些什麼,這也讓知識在我腦海中像個知識樹一樣展開,知識有明確的位置,這些位置是透過翻動的觸覺、重量、我在書上空白處的筆記、眉批、便利貼而被歸納在腦中空間安放。

目前數位化對我而言就有個困擾,知識電子化後,我反而感知不到形體了,空空蕩蕩,每一本書都只是一件沒有特色的閱讀器,電子虛微而渺小,需要我花更多力氣去記憶它,以往透過翻動書來迅速感知、尋找書中內容的方式,數位化之後也很難辦到。

當然,我還是買電子書的,貪圖的是它的輕便。只是這些媒介的改變也需要我去克服與習慣,如同我聽說新世代習慣以影片、聲音來吸收知識,數位化會改變大家思考的邏輯與方式是必然的。

Q9 工作之餘,是否有什麼興趣是你特別投入的?

興趣實在太廣泛也是種困擾,有很多點子放在我的筆記裡等著時機去實現它,這麼說來「狂想」就是我很熱衷的事情吧。

Q9 是否可以推薦一本你最喜歡的刊物(書籍/雜誌)以及一部喜愛的(電影/影集)?

雜誌的話我推薦《デザインのひきだし》,情報狂的編輯手法以及贈送的精采印刷樣本,每一期都讓人期待,我收藏了一整套。

電影的話,推薦《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他用非現實的故事帶出寓言,特別搭建的場景呈現對稱之美,且細節完整度很高,超棒的顏色組合,甚至是場景的模型製作這些細節都讓我著迷,不禁想去認識一下電影美術團隊,安德森導演的作品我都喜歡,從說故事的方法到策劃整部戲的鋪陳,可以展開很多細部去研究。

Q10 請為我們推薦一間令你印象深刻的書店。

我常覺得獨立書店作為零售場所,物是通販的,並不會只有某家店有,所以最能讓人留下記憶,常常是店給人的氛圍與對經營者的印象。設計師裡,經營閱讀空間的並不多,敝帚自珍,我想藉這個欄目再深入聊聊我對書店的想像。

「書店除了賣書,還能做些什麼呢?」這是創立薄霧書店前的第一個對自己的提問,新時代,書業似乎需要新的嘗試,也因此開店之初就立下不以售書為主做營業項目。

我認為書是知識的載體,傳達知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如果有一個空間能夠聚集愛好者,一起深入聊知識與喜好,空間裡也應該要能提供平常人所難見的收藏,這些都圍繞在店主的喜好與專業的推薦上那就太好了。

我希望擴展其他書店還沒有做的事,尤其在設計主題上。也因此在這間店裡,你會看到經常舉辦將知識立體化展開的活動,像是你對後加工感興趣,那麼我除了會推薦書籍雜誌,也會邀請業界人士帶來樣本來延展更深入的經驗;你喜歡做字?那麼我就聚集與你相同的同好,大家一起來研究,很多事自己看書未必懂,更需要彼此互相交流視界與觀點,我想不出來還有什麼是比書店這環境更適合作這樣的發聲。

書店是個能容納且產生各種可能性的場所。

編者Leo Huang

我非常喜歡訪談中的一段話:「知識有明確的位置,這些位置是透過翻動的觸覺、重量、我在書上空白處的筆記、眉批、便利貼而被歸納在腦中空間安放」。對我來說可以悠遊在線性的閱讀旅程中卻又能展開非線性的思考跳躍絕對會是動手翻閱書本的最大樂趣了!


READ MORE